厦钨新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04-22 09:19:32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厦钨新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资料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作为国内新能源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研发驱动、品质领航”的发展思路,走“产品高端化、管理精益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2022年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报告期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具体情况如下:(一)主要经营情况2022年,3C市场受消费下行的影响,需求较为疲软,全球手机、平板、笔记本的出货量下调幅度从11%-23%不等,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公司坚守钴酸锂、贮氢合金市场份额,积极开拓三元材料市场,稳步推进磷酸铁锂布局,2022年累计实现8.36万吨的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继续维持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前列地位并持续巩固贮氢合金龙头地位。报告期,公司继续坚持“低库存、快周转”的经营策略,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875,131.11万元,同比增长80.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2,055.16万元,同比增长93.66%。(二)管理情况1.落实定战略目标任务从全局上对公司、产品的发展做出谋划,完成主要产品六方定位细分状态下的商业路径分析与设计,不断创新生态圈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合作对象和内容。2.优化绩效考核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在各基地、制造中心实施制造利润考核管理模式,通过财务、管理运营等指标的设置,划小经营单元,以结果为导向,强化成本理念和经营意识,打造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生产制造基地。公司围绕“转思想、夯基础”的阶段性目标,积极推进国际先进制造1.0,在加强标准化、精益化的基础上,强化对经营业务、财务绩效表现的提升导向。公司持续开展IPD管理体系改革,以“授权—赋能—去中心化—激活团队”为核心思想,践行IPD“正向研发、引领需求、价值创造、持续创新”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不断完善IPD客户组相关机制。5.稳步推进公司数字化(MOM系统)建设公司积极推进MOM系统建设。报告期内完成销售、质量模块、计划、生产、仓储物流、设备、第三方平台、实验室管理系统等模块基础数据设置,业务功能的开发、测试及优化,并与现有OA平台、ERP系统对接。系统已于2022年12月在本部和海沧基地开始第一阶段上线,后续将逐步辐射到各基地,为公司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6.完成首次再融资工作报告期内,为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综合竞争力,优化资本结构,公司把握国内资本市场机遇,适时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IPO上市后首次再融资工作;于2022年4月11日获得上交所受理;于2022年6月15日经上交所审核通过;于2022年7月取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复;于2022年8月完成募集总额35亿的发行。本次发行为A拆A上市企业全市场首单再融资,也是科创板首单锁价定增项目。(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方面公司以五年战略规划为投资指引,配套重点客户的开发计划和产线论证计划,加快推进各项工程项目建设。公司海璟基地年产4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一、二期)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募投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已总体完成年产40,000吨产能的建设。2.海璟基地年产3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扩产项目和综合车间项目公司在年产4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基础上,在海璟基地新建设9#车间(年产能规划30,000吨)项目和综合车间(年产能规划15,000吨)项目。3.宁德70,0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CD车间)项目宁德基地70,0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244,508.68万元,项目已完成全过程咨询招标、初设设计程序,目前正在进行土建总承包预算、现场地勘、图审等工作。该项目建成后,届时公司宁德基地总产能将达到年产95,000吨。4.四川雅安磷酸铁锂项目建设进展(1)固相法项目推进情况固相法项目已顺利点火,报告期内已完成现场整理、三定管理、以及安全和品质培训等工作同时进行待料调试及试生产,积极推进品质体系建设和客户认证。(2)液相法项目推进情况报告期内已完成地勘、场平工程和桩基施工,并取得施工许可证、能评和环评等手续。(四)技术研发方面公司把研发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持续研究优化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2022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75,731.0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开发了以下新产品:1.三元材料方面:公司新开发的高电压Ni7系三元材料,成功运用于4.45V高电压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方面与Ni9系高镍材料持平,在安全性与成本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及存储性能接近Ni6系水平;高功率材料大幅提升了低温功率性能,在超高功率领域应用取得新的突破;Ni8系高安全性高镍材料开发,通过技术突破,安全性能初步满足客户需求;Ni9系三元超高镍材料通过多家电池客户测试,进入到海外车厂体系认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2.钴酸锂方面:公司针对4.5V以上钴酸锂能量密度提升和快充性能两个方面出发,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改良,逐步解决了4.5V以上钴酸锂材料高温循环恶化的问题。3.补锂剂方面:公司与客户协同开发了多款正极补锂材料,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4.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公司通过独特的包覆技术开发的高容量钠电正极材料稳定性良好,获得客户好评,同时开展低成本、长循环优势的钠电正极材料开发,从而实现与高容量钠电正极材料在应用领域上的互补。5.磷酸盐系材料方面:磷酸铁锂方面,以先进的液相法技术为核心,并结合固相法技术,开发的磷酸铁锂产品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低温性能优秀等特点,性能优于市场主流产品。动力电池领域,开发的高压实低温型产品,在核心客户端取得良好进展;储能电池领域,通过材料掺杂改性增强电导技术和纳米材料界面稳定技术,改善材料长循环和高温储存性能,加速了该款产品的推广进度。高电压磷酸锰铁锂产品方面,突破技术瓶颈,利用液相超小单晶,发挥一维超导锂通道提升容量,通过导电均质碳包覆提高电子导率稳定界面阻抗,采用该技术开发的高锰系磷酸盐产品,具有高电压和超高能量密度,该系列产品是目前行业少有的高锰高电压磷酸锰铁锂材料,产品获得核心客户高度认可,并得到下游车厂加速推广和应用。6.氢能材料方面:公司全资子公司氢能科技新开发的第三代车载贮氢合金材料,成功运用于国际知名车企混合动力新车型。目前第三代车载贮氢合金材料已完成量试导入,实现批量生产;AB2系列储氢材料技术初步实现突破,相比稀土系储氢材料具有更高的储氢质量密度,该系列产品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并可根据使用场景灵活控制氢压平台,终端产品已进入如分布式储氢、氢能助力车、氢能叉车等固态储氢应用领域,未来在氢能领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五)对外投资方面1.上游延伸稳定供应链报告期内,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不断拓展行业生态圈,通过与产业链上游企业进行合资建厂方式稳定公司原材料的供应保障:(1)与中色国贸合资设立中色正元报告期内,公司与中色国贸在安徽省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资设立中色正元(安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60,000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含20,000吨四氧化三钴、40,000吨三元前驱体)生产线,完善了公司产业布局,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公司原料供应,助力公司业务规模扩大,提升行业地位和抗风险能力,增强综合实力。(2)与盛屯矿业(600711)、沧盛投资合资设立福泉厦钨报告期内,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拟与盛屯矿业以及沧盛投资在贵州省福泉市双龙工业园合资设立福泉厦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40,000吨三元前驱体产线项目的建设,其中,公司合作方盛屯矿业致力于新能源电池所需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为合资公司提供丰富且具有价格优势的钴、镍资源,保证合资公司的供应链稳定。福泉厦钨已于2023年01月16日注册成立。2.横向拓展丰富产品线贮氢合金用于生产镍氢电池负极材料,为镍氢电池的重要材料,下游主要应用于动力和储能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投资10,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氢能科技,并以非公开协议受让方式收购厦门钨业(600549)持有的贮氢合金材料相关业务资产,贮氢合金材料业务进入公司体内,将有利于贮氢合金材料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公司在新能源材料的产品线。3.全球化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增强国际化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战略等综合竞争力,公司以欧洲作为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提供欧洲本土化供应的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在德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厦钨新能源欧洲有限公司,作为与欧洲新能源产业链优质企业合资建设正极材料工厂的投资、战略合作平台,承接厦钨新能欧洲商业中心以及海外投资主体的任务。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主要产品为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消费电子、储能等领域。借助于多年来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公司执行大客户战略,拓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电池客户。在3C锂电池领域,公司与ATL、三星SDI、村田、LGC、欣旺达(300207)、珠海冠宇及比亚迪(002594)等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到下游中高端3C电子产品中;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公司与中创新航、松下、比亚迪、欣旺达、宁德时代(300750)及国轩高科(002074)等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不断改进高电压钴酸锂、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产品的综合性能,紧跟优质客户需求进行新产品研发,通过与下游核心客户的紧密合作,持续进行工艺技术优化和产品迭代。公司保持并提高了在钴酸锂、氢能材料细分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提升并巩固了在三元材料细分领域的行业主流企业地位。此外,报告期内,针对差异化市场,在磷酸铁锂的持续研究和技术储备基础上,公司已启动磷酸铁锂项目建设,以开发高端磷酸铁锂材料满足下游需求。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上,针对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的痛点,公司开发新型低温铁锂材料,改善其低温性能,针对磷酸锰铁锂分布不均匀的痛点,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在原子级改善了锰铁分布不均匀问题,产品在容量方面表现优异。(二)主要经营模式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研发、生产与销售钴酸锂、三元材料、氢能材料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实现盈利。其中,公司在采购、生产与销售等方面的经营模式情况如下:1.采购模式(1)采购策略与成本控制方面公司采取“低库存、快周转”的经营策略,公司在与客户确定销售订单的同时,尽量同步锁定原材料价格,避免承担原材料波动风险。公司对采购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钴、锂、锰、镍类金属盐等主要原材料,公司与中伟股份(300919)、格林美(002340)、天齐锂业(002466)等知名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公司与雅化集团(002497)、中色国贸、盛屯矿业等原料资源优势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保证主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与品质稳定。(2)供应商管理与采购流程方面公司在与国内外大型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同时,通过建立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形成了相对稳定并动态调整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确保原辅料供应持续稳定、品质稳定及价格合理。公司通过规范的采购流程,保证采购活动的规范性和制度性。2.生产模式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原则安排生产,新能源材料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下游不同的电池客户或者同一客户的不同订单对新能源材料的规格、性能方面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公司生产安排主要以销售订单为基础,同时考虑客户中期需求情况制定排产计划并进行灵活调整,保证销售与生产的匹配与衔接。3.销售模式公司主要通过直销模式实现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主要应用于3C消费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下游客户以国内外知名的电池制造企业为主,公司主要采取大客户战略和高端产品策略,针对不同客户对正极材料性能、规格标准提出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公司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需与应用的终端产品、电池产品的研发、设计需求相匹配,终端产品总体的研发定型周期较长,终端产品生产商需要与电池生产商及电池材料生产商等上游企业合作推出新产品,公司材料产品的整体销售流程贯穿在下游客户的供应商认证、电池材料产品的送样、测试、检验等流程中。公司通过客户的评估验厂等程序后,后续根据与客户约定的产品标准进行小规模试产(“小试”),并向客户送样测试。小试通过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中等规模试产(“中试”),并向客户交付相关产品供客户检测,取得生产的稳定性认可。中试完成后,进入量试阶段,量试产品经检验合格满足客户要求后进入量产阶段,后续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大批量供货。公司在与主要客户持续合作过程中,为满足客户不断更新换代的新产品开发需求,公司营销、研发部门与客户开展深入沟通,同时质控部门也参与到客户产品的开发中,公司生产部门会根据客户新电池产品的特殊需求,优化工艺流程及设备结构等,协助客户完成新产品的更新定型。公司与下游客户普遍采用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通行的产品定价机制,即“主要原料成本+加工价格”的定价模式。公司在与客户确定采购订单时,就具体产品提供报价,报价内容由各类金属盐原材料成本及加工价格构成。其中,各类金属盐原材料的成本为相关金属盐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加工价格则由公司根据具体产品的加工成本、目标利润及客户议价等情况综合确定。(三)所处行业情况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主要收入来源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正极材料作为新能源电池最为核心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新能源电池容量、安全性等各项性能指标,主要正极材料有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材料,上游为镍、钴、锰、锂等金属盐、添加材料及其他辅料供应商,行业下游为新能源电池的终端应用产业领域,主要为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动力新能源电池领域、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消费新能源电池领域以及通信基站为代表的储能新能源电池等三大领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前,3C消费市场是我国新能源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超过3C消费市场成为新能源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同时,随着5G时代的逐步来临和电网建设逐步发展,以通信基站储能、电网储能为代表的储能领域预计在未来带来较大的需求增量。另外,公司部分收入来源于氢能材料,其中,贮氢合金应用于镍氢电池,固态储氢材料应用于氢的储存、运输等场景。以下为公司产品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①动力市场新能源汽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技术上看,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的特征成为高续航车型主流正极材料;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因其成本较低在性价比车型将占据相当份额;高功率型三元材料和高功率磷酸系材料在混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由于锂电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的锂电池成本增加,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良好的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钠离子电池可以满足续航里程在40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车车型的基本需求,有望在2023年实现0到1的突破。市场上看,由于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行业还在快速发展阶段,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②3C消费市场3C消费市场已处于平稳发展期,传统数码需求基本饱和,可穿戴设备、AR/VR、消费级无人机等新兴消费电子发展迅速,为正极材料提供了新的需求增长空间。从技术上看,伴随电子产品轻薄化和快充需求,钴酸锂高电压化趋势显著;三元材料在对成本较敏感的低端市场有一定空间;从市场上看,3C消费用正极市场格局稳定,行业集中度高。③储能市场伴随风光新能源的发展风口到来,储能正在成为“标配”,并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柱。储能主要是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侧等领域的大型储能,由于涉及电力并网问题,其对于电池的需求比其它场景要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匹配电力储能特性,电力储能电池未来将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市场赛道。储能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关键器件,正在走向更低度电成本、更长循环寿命、更高安全的专属化、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工艺选择和制造路径。电池成本的降低可以直接带来首次投资成本的降低、回本周期的缩短和投资回报率的提高,而寿命的增加可以带来储能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降低。目前,储能型新能源电池主要采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未来基于钠电正极材料的优良特性,有望逐步在储能型新能源电池中得到大规模的运用。④氢能市场氢能领域中,贮氢合金粉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市场集中度也较高,行业龙头企业有望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现金流。另外,氢能被全球公认是未来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随着制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固态储氢材料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技术上看,固态储氢材料将不断提升重量储氢率;市场上看,固态储氢整体处于示范的早期阶段,近年固态储氢陆续应用于大巴车、卡车、冷藏车、叉车、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光伏储氢等领域,未来空间广阔。(2)主要技术门槛①行业准入门槛方面2021年12月10日,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国家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根据前述规范条件,对生产企业研发经费、独立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实际产能利用率、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能力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②行业研发技术壁垒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过程控制严格,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国内各主要新能源电池材料厂商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均已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工艺技术,如原材料的选择、各类材料的比例配方、辅助材料的应用以及生产工艺的设置等,均需要多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如近年来,钴酸锂正极材料不断向高电压、高压实方向发展,高电压钴酸锂在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表面处理、粒径控制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较高难度,需要依赖专业的技术积累和长时间的生产实践才能掌握。三元正极材料不断往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方向发展。高镍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较差、循环过程中有岩盐结构相变,需要掺杂包覆等技术改性才能使用,需依赖良好的技术工艺控制及对应的生产设备,高品质、高一致性的高镍正极材料量产难度更大;高电压三元材料通过将电池充电截止电压提升到4.35V以上,满足电池长续航的需求,需要解决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包覆、粒径控制等技术问题,提升高电压三元材料体系下材料的循环寿命、存储性能和安全特性。以上产品更新迭代较快,技术工艺壁垒逐渐提高。在当前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短期内无法突破关键技术,难以获得下游新能源电池客户认可,难以形成竞争力,难以在行业立足。③研发与经营管理人才壁垒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产业化时间相对较短,相关行业经验积累是研发团队技术实力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新能源电池材料一般由客户提出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研发经验与生产经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先期进入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的企业拥有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研发与生产队伍,新进入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人才储备方面追赶难度较大。此外,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还需要深谙市场的采购、销售团队。采购、销售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良好的供应商、客户协调能力。④规模化生产及资金壁垒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化壁垒,一方面,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原材料掌握、采购议价能力和生产运营规模效应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下游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主流新能源电池企业对于电池材料供应商的供货数量、质量、时效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小型电池材料企业进入新能源电池企业合格供应商体系的难度较大。此外,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建产线需要大额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较高,日常经营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支持。行业新进入企业面临规模化生产壁垒及较高的资金壁垒。⑤客户对供应商的综合认证壁垒新能源电池材料是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下游主要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商均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需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生产稳定性、规模化供应能力、物流能力、产品质量管理、财务稳定性、环保投入等方面进行综合认证,检验期较长且严格,通常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目前,国内下游新能源电池行业较为集中,下游新能源电池厂商对长期合作的新能源材料供应商粘性较强,除非发生危害合作的重大事项,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其电池材料供应商。行业新进入者已经很难通过下游主要新能源电池厂商的认证。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报告期内,公司锂离子正极材料销售7.96万吨,保持国内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前列地位;公司氢能材料销售量为0.40万吨,继续巩固贮氢合金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固态储氢材料也位居行业前列。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钴酸锂市场集中度较高,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2年国内钴酸锂行业集中度继续维持高位,其中产量CR5集中度为82.6%,公司凭借高电压钴酸锂的产品优势,长年稳定向下游3C消费电池头部企业供货,2022年钴酸锂实现销量3.32万吨,出货量继续蝉联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继续稳居第一,在钴酸锂高电压化市场趋势显著情况下,公司4.5V产品2022年已开始批量供货。未来,公司将持续巩固钴酸锂市场龙头地位。三元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格局尚未稳固,暂未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三元材料的竞争格局则依旧维持多强并列状态。公司借助于多年来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积累形成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在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等领域处于行业前列位置。报告期内,公司在产能保证钴酸锂终端客户需求的情况下,三元材料实现销量4.64万吨,销量同比增长71.32%,保持行业第一梯队地位。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受益于动力与储能两大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2022年磷酸铁锂延续2021年的高歌猛进。根据ICC鑫椤资讯,2022年磷酸铁锂产量合计为111.09万吨,同比增长132.77%,增速较2021年有所下滑,但仍保持较高的增速。自2009年以来,公司就一直针对市场中存在的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的痛点问题进行专项研发攻关。在此基础上,公司于2021年在四川雅安开展了磷酸铁锂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布局建设工作,并计划在2023年实现项目一期的投产。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走差异化路线,向市场提供低温性能优良、倍率性能良好的磷酸盐系正极材料。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性能要求和降本需要,近年来正极材料产业也在发展新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磷酸锰铁锂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基础上添加锰元素获得的新型正极材料。在磷酸铁锂基础上引入锰元素,锰的高压特性能够获得比磷酸铁锂更高的电压平台,可打破目前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并且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兼顾高安全性。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计,2023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有望迎来一定规模出货。到2025年,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超35万吨,相比磷酸铁锂材料市场渗透率将超15%。从技术演化上看,基于高锰化的磷酸盐体系电池,正在成为动力电池技术演化的重要方向。市场需求风向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国内外车企的配套和选择来看,无论是特斯拉、大众等国际品牌,还是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亦或是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都在加大导入磷酸锰铁锂电池的配套应用。基于安全、成本、性能、回收等多方面的考量,再加上电池技术的持续迭代,预计高锰化的磷酸盐体系电池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开发的高锰高电压磷酸锰铁锂材料获得核心客户高度认可,正在加速推广和应用。(2)钠电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钠离子电池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高温钠离子电池和室温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低速交通工具、大规模储能、工程机械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来推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2022年6月,发改委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政府的支持以及众多企业的布局将快速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发展,钠离子电池发展前景广阔。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部分项目已落地,产业链逐渐成熟,EVTank预测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发展将在2025年之后,钠离子电池在100%渗透的情况下在2026年的市场空间可达到369.5GWh,其理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钠电产业化进程中,正极材料是关键一环,正极存在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白三种可选路线,综合来看,层状氧化物路线能量密度开发潜力最大,且倍率、低温性能好,或将率先得到应用,而公司在钠电正极材料布局较早,目前钠电层状主流为单晶路线,公司凭借钴酸锂与三元材料高电压路线的数据积累和技术储备,快速发展钠电材料并取得市场优势。(3)补锂剂电池首次充放电后部分锂离子用于形成SEI膜以及内嵌负极无法脱出造成永久性锂损耗,电池出现不可逆的容量下降现象。为了弥补该部分缺失的锂离子,通常在正极或者负极添加补锂剂,从而提升电池的首次充放效率,同时锂离子不可逆消耗变少也能够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补锂剂主要分为正极补锂剂以及负极补锂剂,负极补锂剂存在技术工艺难度高等诸多产业化难题待解决,目前正极补锂最具应用前景。公司开发了多款正极补锂材料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综合来看,性能端方面,下游电池厂在推进固态电池、四元电池、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的发展;成本端来看,由于终端需求剧增带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下游电池厂也在发展钠电池等新技术,以应对原料阶段短缺问题。上述技术具有不同的特性,将共同为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更灵活的解决方案。(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公司通过近二十年的自主创新和行业深耕,在研发和技术实力方面形成了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成为行业内极少数同时在动力锂电池应用领域和3C锂电池应用领域均占据优势地位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本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综合来看,公司致力于新能源电池主流产品核心技术以及未来产品技术的培育发展、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成功掌握了多项自主研发的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在国内外拥有116项注册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3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3.研发投入情况表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公司一贯重视研发投入,在三元材料、钴酸锂、磷酸铁锂、氢能材料、钠电正极材料、补锂剂、前驱体技术等多个产品和技术方向进行全面布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4.在研项目情况情况说明上表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项目总预算超过300万的在研项目情况。5.研发人员情况研发人员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做好产品业务前瞻,提升综合研发和销售能力,报告期内研发部门根据公司战略部署、借鉴IPD管理方法,调整了内部的管理架构,围绕客户、项目成立了客户组、技术组。少部分研发人员下沉至制造基地或部门,通过调整进一步打通研发到客户的各节点,提升了公司整体研发转化实力。6.其他说明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核心竞争力分析1.技术研发优势公司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研发团队,多数拥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丰富的研发经验,具备较强的持续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公司自2004年开始介入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以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连续攻克了3C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陆续推出了高电压钴酸锂、高倍率型Ni3系、高电压型单晶Ni5系、高电压型单晶Ni6系、高电压单晶7系及Ni8系NCM三元材料、Ni9系三元高镍材料等高端产品,配合国内外多家电池客户开发出了多款多代新型锂电池。2.广泛认可的商业化成果优势公司以持续的技术研发为基础,将多项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成为了市场广泛认可的商业化产品。公司是行业内最早的成功开发出高倍率型Ni3系NCM三元材料产品,并应用到混合动力汽车的正极材料企业;公司也是行业最早实现将单晶Ni6系NCM三元材料大批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量产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2018年,公司4.45V钴酸锂材料量试通过认证,产品容量、循环性能、压实密度等性能进一步提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4.48V钴酸锂材料2020年批量供货,2021年份额大幅上升;2021年9月,公司“高能量密度、高电压、高安全性钴酸锂新产品的开发与转化应用”项目经厦门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为“2020年度厦门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22年钴酸锂正极材料针对4.5V以上钴酸锂能量密度提升需求和快充性能两个方面出发,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改良,逐步解决了4.5V以上钴酸锂材料高温循环恶化的问题。3.品质稳定的规模化量产优势新能源电池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行业主要的新能源电池厂商对于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一致性、供货稳定性、及时性等具有严格的要求,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品质管控及风险预防机制,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品控能力和积极响应客户不同需求的及时服务能力,公司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销量规模连续处于我国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前列地位,氢能材料产销量位于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位置。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品质管控,公司客户满意度高,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规模化与稳定量产优势。4.优质稳定的知名客户资源优势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厂商之一,下游大型锂电池厂商均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认证机制,通常从送样到量产耗时数年时间。公司准确地把握3C电子产品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趋势和商业需求,坚持差异化大客户战略,在3C锂电池领域,公司与ATL、三星SDI、LGC、村田、比亚迪、欣旺达、珠海冠宇等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公司钴酸锂产品广泛应用到下游中高端3C数码产品。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公司与中创新航、比亚迪、松下、欣旺达、宁德时代及国轩高科等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有助于促进公司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客户资质及信誉良好,也是公司能够稳定发展、持续壮大的重要基础。(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四、风险因素(一)尚未盈利的风险(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三)核心竞争力风险1.技术迭代风险:作为新兴行业,新能源电池及其材料的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且发展方向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新能源电池及其材料的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而公司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出现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或失败的情形,导致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则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均有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力度,保持技术不断创新。2.技术泄露风险: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关键生产技术的掌握及工艺改进能力等。若公司相关核心技术被泄露,并被竞争对手获知和模仿,则公司的行业竞争优势将受到损害,并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保密,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研发人员加盟,保持行业技术优势和未来发展持续性。(四)经营风险1.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四氧化三钴、钴中间品、氯化钴、氢氧化钴、硫酸钴、三元前驱体、硫酸镍、碳酸锂、氢氧化锂等,由于相关原材料的价格较高,直接材料成本是公司营业成本的主要构成。未来,若主要原材料出现供应短缺,将可能导致公司不能及时采购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从而影响公司生产供应稳定;若原料等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而公司原材料采购优化策略及管理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将导致公司无法完全消化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的风险,出现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相对偏高的情况。上述情形均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近年来,新能源电池材料市场快速发展,不断吸引新进入者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突破行业技术、资金等壁垒,进入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同时,现有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亦纷纷扩充产能,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影响新能源电池材料的销售价格和利润空间。如果未来公司不能继续保持在技术研发、产品性能、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响应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满足客户持续的降成本要求,公司将面临正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对公司发展和盈利方面的不利影响。3.新增产能消化风险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公司在海璟基地年产4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在海璟基地新建年产30,000吨锂离子电池材料扩产项目和综合生产车间扩产(年产能规划15,000吨)项目,另外还有雅安基地年产100,000吨磷酸铁锂项目(一期、二期)、宁德70,000吨锂离子正极材料项目等。上述项目虽已经公司基于当下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客户需求变化等条件充分论证做出了投资决策,但如果未来发生行业整体产能增长过快,行业需求提升速度不及预期,主要客户拓展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市场环境出现较大不利变化等因素,则存在新增产能无法及时消化的风险。(五)财务风险1.毛利率波动风险:近年来,行业产能快速扩张,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未来若出现新能源汽车政策不利调整、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竞争无序、产品售价及原材料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或者公司未能持续保持产品、客户等行业竞争优势等情形,存在毛利率下降的风险。2.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报告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的合计账面价值为495,489.92万元,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32.22%,公司应收账款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持续增加。若行业发展出现系统性风险,下游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或资产状况出现恶化,且公司不能持续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及时收回账款,可能会出现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或进一步延长应收账款收回周期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六)行业风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不同的技术路线,其中,锂离子电池按照正极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NCM/NCA三元锂电池等类型。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体系一直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如果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发生重要变化,比如,燃料电池等电池技术进步加快、磷酸铁锂电池组装技术突破等,则行业对锂离子电池或三元正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面临替代风险。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运用新的技术开发与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材料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七)宏观环境风险公司主要产品之一为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三元材料受包括产业政策因素、宏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替代因素、市场竞争因素等影响,近年来,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提高技术门槛要求的同时不断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对三元材料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九)其他重大风险1.管理水平不能及时提升风险:近年来,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组织架构日益庞大,管理链条不断延长,公司总体管理难度逐步增加;如果公司管理层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调整、完善,公司将面临较大的管理风险,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2.安全生产与环保风险:随着相关安全生产与环保监管政策的趋严及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安全生产与环保合规压力也在增加,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因设备故障、人为操作不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安全生产或环保事故的风险;一旦发生安全生产或环保事故,不仅会面临直接损失,还可能面临被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处罚、责令整改或停产等,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5,131.11万元,同比增长80.55%;实现利润总额124,071.42万元,同比增长95.03%;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055.16万元,同比增长93.66%。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目前产品主要有面向3C消费电子领域的钴酸锂、面向动力电池领域的三元材料,面向储能和车用的磷酸铁锂,用于氢能市场的储氢材料等。1.3C消费市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3C电子产品长续航、轻薄化、稳定性方面的要求严苛,钴酸锂具有工作电压高、压实密度大、充放电速度快且稳定等优点,在3C消费市场占据主流位置,三元材料在对成本较敏感的,例如充电宝、电动玩具等部分低端3C电子产品市场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3C消费市场目前处于慢速增长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的出现为3C消费需求增长提供新的契机,2023年经济逐步复苏,预计3C消费市场也会有一定的增长。ICC鑫椤资讯预计:2023年中国钴酸锂产量将保持稳增长10%的态势达到8.47万吨。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3C消费用正极市场格局稳定,公司凭借技术、品质上的优势,成为行业龙头,未来,公司将凭借高电压技术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下游的需求,继续巩固在3C消费领域的龙头地位。2.动力市场在双碳大背景下,车企纷纷加快电动化进程,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新能源车凭借其更智能化的功能、更好的驾乘体验,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为主。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新能源汽车也呈现高续航、高性价比等特点。针对高续航的需求,高电压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的特征为主流正极材料;针对高性价比的需求,在回收场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将占据相当份额;另外高功率型三元材料和高功率磷酸系材料在混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动力正极材料行业还在快速发展阶段,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细分为三元材料与磷酸铁锂领域,2022年,由于碳酸锂价格高企和电池结构的创新,磷酸铁锂在动力占比得到提升,据高工锂电数据,2022年中国动力(600482)电池市场出货量480GWH,同比增长超110%,其中磷酸铁锂型动力电池出货量291GWH,市场占比61%,三元动力型电池出货量189GWH,市场占比39%。2023年,随着正极材料产能快速扩张和新能源车企竞争加剧,动力正极材料机遇与压力并存。高工锂电预测,2023年动力电池增速有所放缓,国内动力电池出货有望超800GWh。在动力三元材料上,公司在高功率三元材料、高电压三元材料上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公司将凭借技术品质优势稳固高功率三元材料龙头地位和高电压三元材料技术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将继续推进高安全性高镍材料的开发,让高镍材料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上,针对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的痛点,公司开发新型低温铁锂材料,改善其低温性能,针对磷酸锰铁锂分布不均匀的痛点,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在原子级改善了锰铁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产品在容量方面表现优异;在钠电正极材料方面,公司通过独特的包覆技术开发的高容量钠电正极材料稳定性良好。3.储能市场低碳环保已成全球趋势,风光等新能源比重将越来越大将冲击能源供应稳定性,储能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电化学储能的灵活部署、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在储能中应用广泛,2022年为储能元年,据高工锂电数据,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130GWh,同比增长1.7倍。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电化学储能将在能源转换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磷酸铁锂电池由于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现阶段占有较大比例,未来,随着钠电池的技术进步,凭借其低温性能好、原料广泛低廉等优势在储能领域会有广泛的应用。2023年,随着光伏组件和锂电原料价格的进一步回落,叠加补贴政策,储能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速。高工锂电预计,2023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将超180GWh。公司2009年就有磷酸铁锂的技术储备,并且是行业内较早进行钠电正极材料开发的企业,公司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发储能磷酸铁锂、钠电正极材料产品,满足下游客户的不同需要。4.氢能市场贮氢合金粉主要用于镍氢电池,镍氢电池行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相较于其他电池,镍氢电池仍具有相对的优势,比如在混动车上,因其平稳的放电特性,高比热容,出色的快速充放电能力,在需要不停快速充放电的应用场景上得到充分发挥;因其在极端环境中稳定的安全性能,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随着氢能制取、储运和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材料制造日渐成熟,氢能材料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这将对氢能储运设备材料提出了大量市场需求,相比市场上常用的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具有安全、低压等优势,目前固态储氢已在燃料电池潜艇中商业应用,在分布式发电和光伏制氢规模储氢中得到示范应用,未来空间广阔。公司贮氢合金广泛应用于国际知名车企混动车型和民用领域,固态储氢材料已有量产销售,应用于光伏制氢储氢、氢能叉车等领域。(二)公司发展战略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抓住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机遇,立志打造百年企业,坚持“市场导向、研发驱动、品质领航”的发展思路,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核心,坚持以研发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品质保证生存根本,走“产品高端化、产研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公司依托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加大新能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研发水平。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产品应用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力争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实现客户、股东、员工及相关利益方共赢。(三)经营计划公司2023年年度总体目标为产销量继续保持增长,争取净利润比2022年有所增长。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市场开拓方面:继续推行大客户战略,在稳定现有客户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客户,持续优化客户结构。2.产品结构方面:继续巩固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贮氢合金粉的领先地位,加快低温磷酸铁锂、新型磷酸盐系材料、超高镍三元材料、固态储氢材料量产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客户需求。3.生产制造方面:持续深化推进国际先进制造,以“强提升、见实效”为指引,做到所有基地全覆盖,以年度规划目标为主线,通过打造标杆成本、标杆管理行动,支撑达成公司财务和发展规划目标。4.重点投资项目方面: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对各项重点项目、关键任务再梳理,实现项目按时、按质稳步推进,快速推进项目进程,扩大产销规模。5.供应链方面:继续围绕“供应安全、风险可控”两大原则灵活开展采购工作立足全球寻找战略合作供应商,优化原料供应结构;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合作为桥梁,与上下游创新业务模式,构建稳健的原料供应保障链。6.研发管理方面:继续实施IPD研发管理,以客户、市场为导向,广泛开展与电池厂及终端客户的合作,同时积极探索下一代新能源材料技术和前沿理论,为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