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国内 > 正文

30年写就的“全球版茶经”,400+插图,经典茶百科,喝茶人必备! 快播

2023-04-09 20:42:53 凯迪网

· 关注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数 2k + ·


【资料图】

“全球茶叶产量几乎每年都超过400万吨,除了水之外,茶已经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喝得最多的饮料。”

汉字“荼”是如何变成“茶”的?
我们是什么时候从吃茶变成了喝茶?
欧洲最早喝茶的人原来不是英国人?
世界上最大的绿茶进口国是位于北非的摩洛哥?
喝茶时加糖、加盐、加牛奶、加柠檬,最初有什么特别的缘由?

……

我承认问题有点多,但面对“茶”,问题好像总比答案来的多。

在茶的世界走得越深远,也越难满足于“表面科普”。

我们想要溯源,想要知道更详实的答案,这是无数人在成为茶人这条路上一走便是几十年的原因,也是荷兰人德瑞姆用近30年写一本茶书的原因。

今天我想介绍给你的,是这本由乔治·范·德瑞姆所写的《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外国人,还是一个欧洲人写的茶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疑虑(刻板印象)随即打消了大半。

翻开目录和文末的索引,已然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再查看其中章节,具体而微并且惊喜连连。

无论是茶的起源、茶的传播、茶的演变、茶贸易、“茶战争”、茶产区、茶园打理,还是其他关于茶文化溯源的提问,都有相应的详细、具体的解答,拒绝“一句话式的标准答案”。

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茶的“通览”之书。大16开,全彩印刷,400+精美插图,800+页。

如果你喜欢茶,正在成为茶人的路上,这本书将提供“你想得到的以及想不到的”详实茶文化科普知识。

案边经典茶百科

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欧洲、美国……茶在全球扩散的历史却不只是茶本身的历史,各种与茶有关的故事交织成了一部全球史。

在作者的梳理下,我们可以看到,茶叶经济是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和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茶叶促进了中日、中韩文化的交流,茶是航海大发现、英荷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茶的历史是全球化的传奇,可惜的是许多关于茶的流行思想和许多人云亦云的茶历史充满了神话和错误。

本书通过十二章的内容,为读者慢慢展开这卷宏大的历史。这十二章分别是:

第一章 原始茶的起源
第二章 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章 茶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半岛
第四章 东西方的相遇: 勇敢的葡萄牙人
第五章 荷兰资本主义与茶叶的全球化
第六章 英国人与茶的相遇:欧洲战争
第七章 插曲:咖啡和巧克力
第八章 税收与免受压迫的自由
第九章 茶被移植:亚洲的战争
第十章 茶产区及特色茶餐
第十一章 茶中的化学物和神奇的调制茶

第十二章 打理茶园

作者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高地上隐藏的茶的起源讲起,带我们追溯古老民族的饮茶方式。

又从原始文字记载出发,讲述茶在中国的传播。

有历朝历代茶文化的演变,有茶圣的成长之路,有茶器的分析,有不同茶种的栽培、茶叶的发酵……

当茶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作者跟随高僧们的足迹,带我们一起重游这段历史。

最澄、空海、千利休、能阿弥,又或是嵯峨天皇、丰臣秀吉、古田织部等人与茶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都在作者的文字下被一一捋清。

而当茶真正成为东西方相遇后的重要贸易商品,事情则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一片来自东方的小树叶如何意外地被西方热捧、又是如何引发一次又一次冲突、如何在贵族的聚会大放异彩、加糖或是加奶的茶如何诞生、咖啡如何让位于茶、茶在德国和丹麦又有怎样的待遇……

除了茶在各个国家及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作者更从茶叶的产区出发,细聊茶的品种以及特色茶餐。

到底是“茶科学”还是“茶学”?

作者专门用一个章节向读者展示茶叶中的化学物,为我们讲述它们的发现史,并且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信在这些科学原理的支撑下,关于“香气”“口味”等的解释,也会更加清晰。

你也想要种茶树?或者你就是茶园主?

这本书也可以为你解答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种植?如何处理茶园虫害?

哦对了,本书甚至还有茶的“近亲”——咖啡和巧克力。

如果不了解这两种异国饮料的历史,对茶历史的了解也是不够完整的,看过你也将知晓茶是怎样打败了它们成为“地球上被饮用最多的饮料”。

让我们跟随茶的脚步,跨过大海,穿越沙漠,去探究被众多现代外衣包装而变得模糊不清的真相,认识它成为今日全球健康饮料的前世今生。

写作近30年,翻译3年

本书的作者乔治·范·德瑞姆,中文名无我,是荷兰语言学家,伯尔尼大学名誉教授。曾荣获“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

生于荷兰的德瑞姆,从小就看着母亲泡茶,边喝茶还会追问:“印度茶和中国茉莉花茶有什么区别?”“既然这里并不产茶,那亚洲的茶长什么样子?”“那儿的人为什么喜欢喝茶?”

茶喝得越多,小德瑞姆的问题也就越深入,连母亲也没办法回答他,于是母亲让他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自此,他开始关注茶,搜集一切与茶相关的文献、资料、器具,然而很多基础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读的书愈多,他就愈发感受到那些互相矛盾的故事,多半都不是基于史实所写。

幼年间的爱好与疑虑,也影响了他一生的追寻方向:学习和研究东方语言。

他曾为喜马拉雅山以前未描述的语言,即林布语(Limbu)、杜米语(Dumi)、邦唐语(Bumthang)和宗喀语(Dzongkha)写过若干语法书。具有比较语言学、语音学、音素学等方面深厚的专业素养。

再加上频繁、长期地在喜马拉雅这片古老的茶产地做学术研究,自然也能实地走访众多的茶山、茶园、茶企,探访茶历史遗迹,结交各国的茶人。

而语言更成为了一座让他深入茶世界的便利桥梁,从几十年前起,他便在工作之余,有条不紊地研究茶的历史,不知不觉间就累积了近千万字的素材。

2019年,这本茶书面世了:《The Tale of Tea—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而后,这本书出现在伦敦的一次国际书展上,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茶痴”邓泳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分社社长),很快就买下了中文版权。

随即便是长达三年的翻译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团队除了语言过硬,每一位都爱茶至深:

李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近六年来在全国各地主讲了20余场以茶道为主题的讲座;谷文国,中国佛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和中国茶道、《群书治要》研究;周瑞春,无锡太湖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新媒体中心主任,大益三阶职业茶道师;王巍,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曾参与组织过三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更有十几位在小语种翻译过程中提供支持的学者、法师、茶人。
我知道德瑞姆从事茶文化研究的方式以及这本书提供的观点、史料等都是国内非常少见的,我们太需要这些独立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正视听,驱散茶圈子中因久未“放眼看世界”而可能存在的一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幻想。

——李萍

这无疑是一部难写又难译的书:

内容时间跨度:从史前时代至今时今日;
茶知识种类包含:茶史、茶科学、茶贸易、茶种植、茶战争等;
涉及的不同学科、专业也有几十个: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分子化学、遗传基因学、茶农学、茶经济学等等;
书中涉及的语言达50余种:英语、荷兰语、瑞典语、韩语、俄语、泰语、拉丁语、日语、阿拉伯语、法语、梵语、印地语、藏语等。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部茶百科终于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

如果你也爱茶,就让这本“茶通览”成为手边的必备工具书吧。

「 本文为推广,全部内容转载自一条,
联系一条生活馆客服微信; 或客服电话:4009206008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